中共郑州市委 郑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实施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
为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种全会和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市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一)时代背景
2006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制定了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2006年提出的“五个二”、2007年提出的“31245”和2008年提出的“五个四”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跨越式发展确定的八大重点工程、22个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用三年时间,实现了全市生产总值从2000亿元到3000亿元的跨越,年均增速在15%以上,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突破,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加快实施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已能够在新的高度和起点上,谋划郑州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形势出现显著波动,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资本市场持续波动和低迷。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进一步加大了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压力。我们既要充分估计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保持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紧迫感,更要正确认识我们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的大局出发,对我们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必将开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又一个崭新时代;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明确要求,河南要在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新解放、新崛起、新跨越”战略构想举措,统筹“郑汴新区”规划布局,推动“大郑东新区”建设,进一步明确中原崛起看郑州,要求郑州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千方百计成为科学发展的领跑者、改善民生的领跑者、社会和谐的领跑者和党的建设的领导者,在中原崛起乃至中部崛起中起到龙头带动作用。这些都给我市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和强大发展动力。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坚定信心,乘势而上,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实施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
(二)重要意义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就是要把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和根本要求,毫不动摇、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顺应时代潮流,实施新一轮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之举。二是全面建设“三化两型” (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 创新型)城市的迫切需要。市委第九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力争经过10到15年的不懈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 和生态型、创新型的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是市委根据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以世界眼光、创新思维确立的郑州城市发展的新目标、新定位。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迫切要求我们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三是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既是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方向和目的。只有继续推进跨越式发展,才能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二、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方针
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市实施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的指导方针,以继续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跨越式发展为途径,确立新定位,实现新跨越,努力构建“三化两型”城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五个统筹”)
——坚持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坚持改革开放、自主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政策、观念、体制机制和科技进步新优势)
——坚持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综合平衡,协调推进)
——坚持速度、质量和效益有机统一(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相协调)
三、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一)总体思路
围绕建设“三化两型”城市的目标,按照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为民谋利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省委、省政府加快中原崛起的战略机遇,立足新起点,站在新高度,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重升级”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大力推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经济社会共同繁荣;更加注重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同步,大力培育大郑东新区“复合”城市核心带动功能;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人才支撑,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享受到跨越式发展成果。
(二)奋斗目标
经过努力,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继续提升,在开放型经济、自主创新、城乡区域统筹。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把我市建设成为“三化两型”城市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300 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和大中城市的排名稳步提升1—2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50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0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6900亿元;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物流枢纽功能明显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提高到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6% 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36%左右,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6%。
——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对外对内开放继续加强,城市 国际化进程加快,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出口持续增长,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综合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11年,全市直接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加快大郑东新区建设,初步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到2011年,大郑东新区各类规划完善,机构健全,政策到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7.5%,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
——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品牌,文化产业建设初具规模。以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取得新成效。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全市人民群众都能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到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建设与人口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持续提高,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11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4.3%,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3%。
——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继续完善,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不断提升。到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
——社会和谐稳定。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依法治市取得新进展,公民合法权利得到有效保障。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公民的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应急体系和机制不断完善,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显著增强,
四、发展方向与途径
为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制定的各项奋斗目标,要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狠抓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力求在重要领域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在强化枢纽地位上取得新突破
充分发挥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和信息港“四港一体”的独特优势,抓住国家将郑州机场列入全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的机遇,加快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完善港区功能布局,加强空陆运输协调,提高客货集疏能力,整合区域航空资源,大力发展基地航空公司,完善运营体制机制,扩大航空运输规模,努力建成全国大型枢纽机场和国际货运枢纽。以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和通道建设为重点,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铁路客运“十”字新通道,形成铁路运输双“十”字枢纽,构建中原城市群铁路客运新网络,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1小时轨道交通圈。完善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加快郑州与周边城市之间快速通道建设。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场站建设为契机,提升交通运输的供给能力,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超前发展、领先水平、覆盖全市、连接全球”的定位,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区域性信息中心、网络中心和全国通讯枢纽城市。
(二)在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上取得新突破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销售收入千亿元行业、园区和超百亿元重点企业(集团),重点在汽车、装备制造、铝加工、食品和能源工业基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汽车工业:瞄准目标市场,积极导入新车型, 以整车发展带动零部件产业升—级,推进新能源车研发及产业化,力争达到年产百万辆汽车生产规模。装备制造业:以提升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干为核心,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和加工精度。铝工业:发挥资源优势,推动行业整合,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规模化发展煤--电--铝--铝精深加工产业链。食品工业:围绕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原料基地、加工生产和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绿色食品产业链,着力打造优势品牌,提高农产品就地转化率。能源工业:加快大型煤矿、高参数发电和热电联产机组建设,推动骨干企业上下游联营或跨行业重组。
(三)在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以我市被省确定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大投入力度,开展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国际招标。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现代物流、金融、会展、文化旅游、中介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出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创意产业和服务外包等服务业态。引进战略投资者,整合现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企业改造升级,培育一批综合型现代物流企业航母。继续完善粮油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粮油应急保障能力。拓宽办会办展渠道,提升办会办展水平和规模,力争到2011年,举办国际性会展及大型会议达到l40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力争引进境内外银行2—5家、保险机构10家,郑交所交易品种达到10个以上,建立起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基本形成全国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现代物流中心、 区域性会展中心、文化旅游休闲中心和总部经济、创意产业、服务外包基地。
(四)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取得新突破
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制定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建立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长效机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完善农村机制体制,加强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力度,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实现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力争到2011年,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基本形成一体化新格局。
(五)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上取得新突破
积极落实《创新型郑州行动纲要》,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定适合本地产业实际的地方性扶持政策,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引导企业注重产学研结合,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向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促进社会资源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建设。努力打造“数字郑州”,积极推动“郑州制造”向“郑州创造”转变。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增强新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新型元器件、生物制药、超硬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新经济形态,推动网络经济发展。加强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攻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造就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企业。到2011年,全社会科研经费投入(R&D)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专利申请量达到6700件,发明专利申请达到申请总量的22%。
(六)在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重组、整合现有投融资公司,完善功 能,扩充资本金,有效提高融资能力。研究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进国内外创业投资基金,拓展资产证券化和融资租赁等新型业务。鼓励、引导银行增加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优先支持重点项目和中小企业发展。完善银企合作机制,跟踪落实签约项目和贷款意向,切实提高银行资金的到位率。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评价体系。完善中小企业担保运行机制,推进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通过增资扩股增强运营实力。鼓励和支持各类担保机构的发展,积极吸引全国知名担保机构入驻我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探索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推动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扩大再融资规模。完善企业上市工作机制,加大对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推动企业在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到2011年,力争全市上市公司达到30家左右,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累计达到200亿元左右。
(七)在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上取得新突破
建立健全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法规体系,积极探索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狠抓电力、铝、煤炭、化工、建材耐材、造纸等六大高耗能行业节能。加大政策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年耗能超万吨标准煤企业技术改造,电力、建材、耐材等行业综合能耗实现全国领先。加强执法监督,成立能源监测监察专业队伍,严厉查处各类资源能源浪费行为。加快建设绿色技术研发平台,切实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的浓厚氛围。严格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形成污染联防联治机制。高标准建设生态水系、森林生态城等生态建设重点治理工程,形成“六纵六横三湖”河网体系,不断扩大造林规模,努力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群众满意的生态型宜居城市。
(八)在扩大对外开放上取得新突破
坚持开放先导战略,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合作与交流。在增强配套能力、优化服务环境上下工夫,重点吸引国际国内500强,积极引进关键设备、技术和先进管理经营模式。加大我市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品牌包装及营销力度,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扩大对外出口和劳务输出,鼓励企业采用股权置换、BOT(建设--经营--转让)等多种投资形式开拓市场。继续加大出口保税区等口岸建设力度,积极创新通关便利运行机制,努力降低通关成本,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力争到2011年,把郑州打造成全国最具竞争活力的出口加工基地之一,努力成为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核心目标区和外向型经济示范区。
(九)在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以实施省确定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在区域发展管理,要素市场建设、重大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协调发展、社会公共资源共享等方面实行综合配套改革。推进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机构运作模式,提高行政效能。大力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鼓励引导各类资金共同开发建设区域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在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方面取得实际成效。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试点,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改革现有征地制度,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机制。
(十)在构建和谐社会上取得新突破
加大政府对民生方面的投入力度,建设和谐社会。优先发展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增加基础教育资源存量,缓解入学压力,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市属高等教育办学层次。推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积极扩大就业,继续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实现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切实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提高食品药品质量。稳步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建立健全政府应急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扎实推进平安郑州建设,人民群众安全感指数逐年增强。
五、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推进十项工程,突出抓好30个重大发展项目,确保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一)扶优扶强工程。积极落实有关鼓励政策,不断完善重点企业培育机制。重点支持汽车、装备制造、铝及铝精深加工、食品、纺织、煤炭、电力等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提升产品档次,扩大产品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做大做强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抓好海马(郑州)汽车有限公司年产15万辆轿车及30万台发动机、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第二工厂、郑煤机高端液压支架生产基地、河南中烟工业公司郑州新建卷烟厂、中粮(郑州)工业园、郑煤集团年产300万吨赵家寨煤矿、国电荥阳2×60万千瓦机组等57家企业的66个重点项目建设。到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1家,其中超200亿企业达到2家。
(二)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加快制定和完善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扶持,优化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完善基础设施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培育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明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集聚区,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大郑东新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农业,将其建设成为现代复合型新城区,重点发展列入省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切实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7个省首批产业集聚区建设,使其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科技孵化、招商引资、产业集聚的主平台;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和环境保护要求,规范整合其它产业集群和加工集中区。由此推进产业集聚区与现代城市融合发展,使产业集聚区承载起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市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重任,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升级发展的强大引擎。到2011年,力争产业园区实现销售收入突破4500亿元,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园区达到18个,其中超200亿元园区达到6个。
(三)现代服务业建设工程。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产业结构、扩大规模、突出重点、强化优势,加快现代服务业建设,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优势,重点抓好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河南进口保税中心、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雨润集团中国(郑州)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郑州国际航空货运中心、新华人寿中原保险大厦、香港嘉里集团香格里拉大酒店、恒隆地产集团恒隆广场、东亚银行郑州分行、丹尼斯百货有限公司丹尼斯梦幻世界、郑州长江置业有限公司大上海城等29个项目建设,在现代物流、金融、商贸等领域实现新跨越。到201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0亿元。
(四)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围绕关键领域,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培育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先导产业。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对科技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实施政府补助和贴息。重点培育扶持各类研发中心,建设郑州(国家)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抓好晶诚科技纳米级8英寸晶圆制造、河南阿格斯新能源有限公司年产25MW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河南安飞电子玻璃有限公司液晶玻璃基板等项目建设。到2011年,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
(五)新农村建设工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生产、加工、物流、信息、服务等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加强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及质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设一批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效益较好、示范作用强的农业示范园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健全土地承包市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实施《郑州市沿黄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构建一带、两区、四大基地,培育六大产业,发展壮大十个园区、二十个加工型龙头企业,建立健全畜牧业六大保障体系。到2011年,力争使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2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600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00家,沿黄规划区域内畜牧业产值占全市畜牧业产值的75%以上。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口60万,新增户用沼气9万户,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180处, 改造中低产田40万亩;改造农村公路2000公里,危桥2000廷米。完成300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任务。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完成3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建设任务和5400户2万人的移民搬迁任务。
(六)城乡建设和管理工程。按照建设“三化两型”城市的要求,着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开工建设嵩山路——黄郭路——南三环,科学大道——西三环,花园口等立交和文化路——东风路等一批下穿式隧道及人行过街天桥工程。开工建设京广路拓宽改造、京广路——沙口路快速通道,航海东路东延、南三环东段等道路工程。尽快完成南三环——机场高速、中心城区铁路跨线桥,火车站西出口、天河北路、花寨路等项目,打通一批三环以内断头路。加快推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一、二号线工程建设,分步实施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加大城中村、中心城区主干道、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出入市口的整治改造力度,完善供电、供气、供热,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品位。加快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乡信息化、网络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达到全覆盖、无缝隙的管理网络,形成规划上街接、功能上对接、产业上联接的城市群。到2011年,城镇化率达至,165%左右,中心建成区面积达到350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5平方米,燃气覆盖率达到90%,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45%。
(七)交通枢纽工程。巩固强化郑州交通枢纽地位,配合国家、省做好郑州至西安、郑州至武汉客运专线及黄河公铁大桥等项目建设,抓紧做好郑州至徐州客运专线,市区至机场、郑州至开封、郑州至焦作城际轨道交通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加快郑州机场与郑少高速公路、登封至巩义高速公路、连霍高速郑州至洛阳段扩建、京珠高速郑州至漯河段扩建等公路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交通网络。大力推进郑州国际航空港配套工程、郑州机场二期扩建工程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加快全国大型枢纽机场和国际货运枢纽建设步伐。
(八)文化建设工程。积极发展网络服务、文化娱乐、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文化产业基地、特色文化产品生产园区,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推进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重点抓好郑州市图书馆新馆(市民文化中心)、商城遗址公园、郑州市档案馆新馆、郑东新区文化广场、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商都博物院及康百万庄园开发与保护等一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项目建设。
(九)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工程。加快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加大节能减排资金投入,重点推进工业窑炉锅炉,电机变频等技术改造,认真做好郑州长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低温余热发电等项目。加快巩义市、裕中能源等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建设。积极实施生态水系规划,做好陆浑水库引水入郑工程前期工作,完成郑州生态水系输水工程:继续治理贾鲁河、枯河等8条中小河流,完成后胡、苏庄等5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落实湿地保护规划,建设各类管理站、点等保护配套设施,完成湿地保护恢复6.58万亩、启动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工程。继续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加快郑州绿博园工程建设,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到2011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总规模240万亩。
(十)社会发展工程。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大基础教育、高中段教育、特殊教育和农村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强城乡中小学建设改造。加快职业教育项目建设,推进白沙职教园区规模化发展。完成黄河科技学院扩建和郑州师专(二期)等项目。发展全民健身工程,加快郑州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一期)等项目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完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市儿童医院(东区)新建、市九院老年关爱病房楼建设等项目。加大农村卫生保健投入,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到2011年,全市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65%。
经过研究,在以上十项工程确定的356个项目中,又精心筛选出30个重大发展项目(39个子项),作为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加以推进,主要包括:海马(郑州)汽车有限公司年产15万辆轿车和30万台发动机项目、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第二工厂项目、恒天集团郑州载货汽车项目、中航集团河南浦州电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电动汽车产业化项目、河南中烟工业公司郑州新建卷烟厂项目、四大电源项目、 中船重工七一三所高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香港嘉里集团香格里拉大酒店、恒隆地产集团恒隆广场、新郑州站综合交通枢纽(含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一站一桥一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市区至航空港快速道道、市儿童医院(东区)新建、郑州市生态水系工程等。这30个项目规模大、带动强、关联广,是实施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的强大支撑,对增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领导班子要从郑州跨越式发展的大局出发, 自觉维护班子团结,维护党政团结,形成团结协调、干事创业的合力。为加强对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的领导,成立市跨越式发展领导组,下设综合协调办公室和十个重点工程指挥部。综合协调办室抽调人员实行集中办公,下设综合组、督查考核组和融资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程进展情况汇报,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进行督查考核。各重点工程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主要责任单位一把手任办公室主任,并抽调副县级领导干部任专职副主任,具体组织实施。各县(市)区、各责任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系。
(二)营造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根本措施来抓,着力在营造宽松环境,规范服务行为、完善制约机制、构建信用体系上下工夫。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坚持把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经济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优质、高效服务作为政风行风建设重点,变抽象服务为具体服务。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严格依法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坚决清理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强化政府预算管理和监督,将政府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规范行政和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切断与单位收入挂钩的利益机制;进一步优化跨越式发展的外部环境。
(三)创新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跨越式发展,必须有科学的体制机制作保障。从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中与跨越式发展不适应的地方,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机制创新。市直相关部门要着力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机制、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机制、财政分配调节机制、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机制、安全生产保障机制、保护利用资源和环保约束机制、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机制和干部实绩考核机制等十个方面的体制机制。
(四)强化资金筹措
要把资金筹措工作切实作为推动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创新银企合作方式,继续搭建并完善银企合作平台,加大项目推介力度,争取更多信贷支持;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提高融资担保能力。落实投资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奖惩机制,激发谋划、上报项目的积极性,争取尽可能多的项目获得中央资金支持;理顺政府融资机制,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增强持续融资能力;建立完善上市工作目标考核激励机制,强化服务协调,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积极发行企业建设债券;进一步优化环境,拓展招商引资领域,扩大内、外资吸纳规模。
(五)加强人才保障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在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郑工作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设立专门奖励项目,建立跨越式突出人才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实行重奖。加快人才供求信息网络枢纽和高级人才数据库建设,形成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把人才工作摆上突出位置,着力培养具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企业家队伍,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等,为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六)强化考核激励
跨越式发展综合协调办公室、十个重点工程指挥部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程进展情况汇报,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进行督查考核。一是继续坚持和完善督查考核制度。督查内容以本意见确定的工作任务、目标完成以及综合服务工作开展情况为主。全市跨越式发展的督查考核工作,由市跨越式发展领导组及其综合协调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分别采取日常督查、专项查办和集中督查等方式进行。二是规范和完善考核体系。各工程指挥部要切实负起责任,创新管理制度,针对不同工程实施内容细化分类考核指标,实行检查内容向市跨越式发展领导组及其综合协调办公室备案制。要坚持帮助企业、基层解决问题的统计台账制度,将年中的检查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三是实行政府目标考核管理制度。跨越式发展目标任务要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管理体系,由市政府目标管理办公室会同跨越式发展综合协调办公室制定完善考核办法,定期做好督查、考评。四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表彰和奖励的资金、名额要纳入到年度政府表彰奖励计划中去,特别突出的个人可授予市级劳动模范称号或晋升级别的奖励。